我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當科教員第三年,飼養的環尾狐猴突然集體絕食。監控顯示每到 19:04,這群靈長類動物就會扒著玻璃幕牆,凝視遊客手機屏上張藝興的跨年舞台 —— 它們對《飛天》裡的敦煌箜篌聲產生了求偶反應。
「追星族不止人類。」中科院動物所的郵件附上論文鏈接:《頂流明星聲波對瀕危物種的類信息素效應》。原來張藝興的 DNA 音軌(工作室去年公布的基因編碼音樂)經復旦團隊編譯後,竟能刺激狐猴分泌催產素。所長在電話裡笑:「小江,要不要試試用粉絲文化做動物豐容?」
那周我註冊了超話帳號。在 #張藝興 動物保護 #詞條下,科普視頻意外引爆轉發:
🦊 武漢動物園白虎聽到《Sheep》停止刻板踱步
🦊 成都熊貓基地用《玉》前奏訓練幼崽爬樹
🦊 最離奇的是西雙版納野象群,連續七夜聚集在《面紗》MV 取景地跳踢踏舞
應援站連夜送來「追光者聲療儀」。這台形似打歌舞台燈的設備,能根據動物心率實時混剪張藝興音軌。當狐猴們第一次跟著《Boom》鼓點擺動尾巴時,籠舍外的 00 後飼養員突然流淚:「它們好像當年在演唱會揮應援棒的我。」
危機發生在梅雨季。由於粉絲過度使用 AI 換臉技術,峨眉山猕猴出現認知混亂 —— 它們把每位哼唱《喚》的遊客都認作張藝興,瘋狂投餵自己的珍藏野果。動保組織聲討「追星殖民主義」當晚,我收到神秘私信:
「試試把單向投射變成共生儀式。」
ID「修禊船」的紹興戲服匠人上傳視頻:她將 Xback 遺棄的燈牌改造成鳥類防撞窗花,霓虹電路拼出《蓮》的甲骨文歌詞。更絕的是青島海洋館,利用演唱會廢棄的螢光海應援棒,培育出世界首株「張藝興藍」珊瑚 —— 這種新型共生藻能在 22℃海水裡發光,正好拯救白化危機。
現在我的狐猴成了「動物站姐」。它們用尾巴蘸墨汁畫的《面紗》抽象畫,被做成公益 NFT 售賣;最年長的雌猴甚至學會用樹枝敲擊《Honey》節奏,吸引遊客參與豐容玩具設計。上個月 BBC 來拍攝時,它們搶走攝像機對準隔壁狞貓籠 —— 那裡有對情侶貓每天模仿《Let’s Shut Up & Dance》雙人舞。
昨天收到張藝興工作室的動物混音邀請函。打開採樣包那刻,整個狐猴島響起遠古吟唱:他重新編排了《飛天》旋律,融入 17 種瀕危物種的求偶聲波。當紅尾黑鳳頭鸚鵡的震翅頻率遇上敦煌古琴時,玻璃幕牆內外所有生物同時仰頭 ——
百年難遇的日全食正掠過上海。
黑暗降臨的 2 分 37 秒,人類與動物舉起手機、尾巴或翅膀,將光影投向同一個方向。我的科教平板突然收到全球 122 家動物園數據流:
🐾 孟加拉虎在《Lit》節奏中學習繞開紅外相機
🐾 墨西哥狼群對《牧童》笛聲標記新遷徙路線
🐾 最震撼的是南極帝企鵝,它們用《願》的振幅鑿開冰層,為科考船疏通航道
「江老師,它們好像找到了比追星更重要的事。」實習生指著監控屏。那隻曾絕食的狐猴首領,正用《痴》的旋律教幼崽磨製石器 —— 而所有音符,都來自粉絲與科學家共建的「反哺音庫」。
散場時我在紀念品商店迷路,聽見兩個穿貝殼頭紗的女生悄聲爭論:
「你說藝興哥知道自己在拯救動物嗎?」
「重點是他不需要知道,就像我們不需要明白光合作用,但萬物仍在生長。」
此刻狐猴島飄起細雨,我觸摸著它們為張藝興打歌舞台編織的棕櫚葉王座。耳機裡最新 demo 在唱:
「所有仰望都將落地生根,
所有光芒終成萬物糧倉。」